2)第九十四章 屈原问天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了。”

  少年摇了摇头,言辞咄咄逼人:“既然天意难测,何来大凶之兆。”

  眼见赵、韩、吴、秦的星官纷纷侧身避让,他连自己国家的星官也不放过:“唐先生,您说呢?你不是最能测天意的么,这个问题应该难不到你吧。”

  唐昧显然有些意外,这少年是个显赫贵族子弟,这次硬要来“玩玩”,他也没办法拒绝。而在事先的安排里,根本没有其发言的环节,更不要说问难到了他的身上。大庭广众之下,唐昧也没办法回绝,只好耍了个滑头:“使吾知者,知之。”意思就是说,老天要让我知道的,我就知道,至于那些不让我知道的,比如荧惑逆行啥的,我就不知道了。

  少年显然极为失望,冲着唐昧身边一个中年男子问:“沈叔骗得我好苦,说什么星官大会来的都是天下知识最渊博之人!”

  这话显然太狂妄了,那男子虽然一直宠溺着少年,也有些坐不住,连连呼喝:“平,此言太过,赶快回来!”

  少年却置若未闻,仰天高呼:“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

  听到少年连出四问,一众星官无不变色。

  原来荧惑逆行只是一块因昨天石申的讲述临时起意的敲门砖,真正藏在脑子里的是一些更难回答的问题。

  凭心而论,这些问题他们当然能找番说辞解答,但那些解答根本连自己也无法说服。这并不是他们才疏学浅,而是所处的这个文明阶段根本不可能得到这类问题的答案。

  杨华却是眼睛一亮,他终于知道这少年是谁了!

  早在浑象仪那里问出“圜则九重,孰营度之?”这句话的时候他就应该知道了,只是当时脑子根本没转过弯,又从没想过大名鼎鼎的屈原这时候会是一个翩翩少年,其后又是各国星官的精彩展示,让他完全把这个口气极大的少年抛到了九霄云外。

  屈原虽然在历史上有着重重的一笔,可并没有天文学家的标签,杨华为什么如此熟悉他呢?这正是因为其传世之作中的《天问》。作为一名伟大的诗人,屈原留下了诸多精彩绝妙的诗篇,

  纵观其一生似乎并没与天文学发生过瓜葛,可在其《天问》之中,通篇都是屈原对于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其中“圜则九重,孰营度之?”甚至被视为战国时期便已有浑天说的明证。

  虽然偏好理科,但杨华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屈原呢?更不用说他在混迹一些天文爱好者的圈子里,也曾看过一些讨论这部《天问》的贴子。

  可即使过了两千多年,人类在天文学上的发展已日新月异,但仍处在蹒跚学步的婴儿阶段,对这个身处的宇宙的了解着实有限。

  除了那些已经被证明的现象,很多天文学上的问题仍然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

  比如宇宙的起源,大爆炸学说虽然得到了越来越多证据的支撑渐趋完善,但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它仍然只是一种假说,真相仍然是人类探索的目标。

  又比如宇宙的尺度,别看人类已经成功发射了轨道天文台数十年,获得了无数星空图像,但离探索整个宇宙仍然有着难以估量的差距。

  因为《天问》的原因,他曾特意了解了一下屈原这个人。相比之下,反而成了他在这个时代的“熟人”。

  眼前的屈原显然没到加冠的年纪,自然也没有取字,怪不得那人叫他“平”。不过在这个怪异的时空里,杨华可不敢以自己所知那点作为判断,比如非常明显,《天问》绝不是屈原少年时期的作品,可他现在却能脱口而出。

  看着屈原一副落寞的样子,杨华不禁对着这个“熟人”脱口而出:“你好像还有人没问呢?”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