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2章 狂齿锯蚁_从史前四亿年开始的虫群进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32章狂齿锯蚁

  后世的研究中,昆虫的头部是由原始节肢动物的六个体节演化而来,而林易准备开发的昆虫形态品级,同样准备以六节体节愈合。

  第一节-触角前节,与后世的昆虫同样,林易为新品级安装了一颗类似后世蚂蚁,以及不少昆虫的中单眼,而这颗单眼的结构则如后世的跳蛛那样经过特化,能较为清晰的视物,而非普通单眼那样只能感光。

  而这颗单眼则有另外的作用-其安装了来自奇虾巢群的微光夜视眼基因片段,能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中视物。

  这套系统如果安装在复眼上,会牺牲复眼的刷新率,因此,林易将其安装在单眼上,与复眼配合,分别在白昼与黑夜视物。

  而第二节,则是触角节,生着一对曾经用于步行,现在特化成了感觉器官-触角的附肢,与那对复眼,是最重要的感知中枢。

  林易为新品级也安装了一对触角,自然也是由一对附肢特化而来。

  触角也分为两节-柄节与鞭节,柄节是一个整体,而鞭节则分为十二个短节,上方布满了来自中突怖蛛基因序列的细密感知刚毛,可以感知空气振动,也就是听到声音。

  至于嗅觉功能,由于暂时没有合适的基因序列,林易只得暂时作罢,因此,这对触角比起后世蚂蚁的触角短出不少。

  复眼则是一对发达的乌黑复眼,眼点数量与飞行侦查虿的复眼相同,“像素”很高,视野清晰,并且具有双目立体视觉,一如后世的很多掠食动物。

  第三节,本来应该是被称为上唇节的构造,生着用于保护上颚,防止磨损的上唇结构,但蚂蚁的这一节结构基本退化-发达的上颚让社会性昆虫的这一结构大半退化。

  因此,林易直接略过了上唇节,将第三节改为上颚节,是上颚,也就是大颚的位置。

  口器与颚,本身也是附肢特化而来,而这第一对极为发达的上颚,则是口器,或者说整个头部的关键。

  将肢体特化成颚的形态并非难事,重点是,确定大颚应该特化成何种模样。

  后世蚂蚁作为真社会性昆虫,具有极其高的上颚形态多样性。

  从传统的三角形结构,侧缘如刀片般锋利的三角颚或斜梯形结构,侧缘较宽的板斧状颚,再到镰刀颚,陷阱颚,甚至以打响指方式攻击的弹性颚,想得到的想不到的,什么样的都有。

  但最终,林易选择的,并不是能直接将敌方身躯连同厚重外骨骼整个贯穿的镰刀颚,也并非能瞬间闭合具有极强爆发力,与液压系统极为契合的陷阱颚,而是较长而直的剑形颚。

  拥有这样结构的颚的蚂蚁,最典型的就是著名的斗牛犬蚁,但林易要参考的,却并非它本尊,而是它的一个史前近亲-当然,这个史前相比林易现在一点也不前就是了。

  最终,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