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二十章 出征_永历四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江浙明军奉行军功授田制,经过了这些年发展,军户分地,其中拥有军功田和抚恤田的将士们已经从明时的贱民演变为了军功地主,他们是陈文最大的支持者团体,追随着陈文一步步的光复了江南半壁,也理所当然的得到最为优厚的待遇。

  军户免除丁税、军功田和抚恤田免除田税,备补兵的军租田也只有两成的租税。军租田要生产粮食是不可改变的,但是军功田和抚恤田都是可以用来种植经济作物的。

  如今用于军户数量较多的种植合作社和雇佣种植工人较多的种植园制度下,军户可以用土地入股,收获分成,同时作为种植工人还可以再收到一份工资和奖金,而这些银钱更是可以存在光复票号里吃息钱,生产热情自然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种植出来的经济作物,可以通过工坊加工,远销海外,而票号里的存银也在向得到扶持的海商、工厂主们提供贷款,江浙明军集团更是以齐王府的名义不断的组织船队与周边国家进行海贸。

  由此,周边国家的特产不断的涌入中国,极大的丰富和提高了物质条件,而水力工坊制造出来的工业制成品更是换来了大批的白银和其他原材料,工业化的进程也在不断的得到提升。

  百姓从工业化的过程中受益,其中获利做多的便是工厂主和拥有军功田和抚恤田的军户。作为工厂主是要拥有足够的资金、人脉以及其他至关重要的方面存在,并非是人人都能如此的,但是从军一事的门槛就要低上太多。只要能够获得军功,甚至是阵亡、伤残的抚恤,家庭的生活条件就能够得到质的改变,这也使得很多百姓对于从军可谓是趋之若鹜。

  不可否认,他们是这其中的幸运儿,军功距离他们远比其他刚刚从军的将士们更近。然而,战争绝非儿戏,满清的新军也绝非是那些旧式的军队,今天的成军授旗以及从这座牛首山大营启程奔赴北伐战场,还仅仅是一个开始而已。

  休息半日,收拾行装,第二天便启程出发。出发序列,老年近卫军在前,青年近卫军在后,二者的目的地也不一样,一个直奔镇江,从那里乘船前往扬州,而后者则是要走一趟南京,在南京渡过长江,奔赴前线。

  牛首山大营距离南京很近,当天下午,大军抵达南京的聚宝门外,闻讯赶来的百姓早已将此间到仪凤门码头的道路挤得人满为患,若非是衙役和本地驻军维持秩序,只怕军队的行程都要被他们拖延一二。

  南京以及周边的士绅百姓翘首以待,青年近卫师自视线的极点出现,逐渐的延伸而来。队列由远及近,最前列的便是青年近卫师的蟠龙大旗,继续向后看去,一队持着腰鼓、胡琴、箫笛、唢呐等乐器的军乐队紧随其后。

  行军的队列,丁俊杰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