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649章 起兵征伐镇九州(13)_汉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知。

  如果这么说还比较抽象的话,那么我们可以举一个现实一点的例子:犹太人要如何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统治阿拉伯人的政权

  现实所见,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即便两千年以来,政治学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但这依然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难题。

  刘渊面临的,就是类似的问题。

  把问题归结一下,就会发现,所有的难处其实都在于两个字

  认同。

  对于中原人而言,匈奴人一百年来一直都是被监督的对象。

  如今一朝翻身,中原人能否接受这种转变,要打个很大的问号一一这身份认同的问题。

  这就好比一所监狱里,某个罪犯突然被任命为监狱长。这时候就要好好考虑一下狱警们的接受程度了。

  其次是文化认同的问题。

  中原人一直以来能占据鄙视链的顶端,并维护整条鄙视链的稳定,靠的就是文化发达。刘渊虽然也在洛阳的文化圈子里浸淫,并且受到了认同,但是整个匈奴这个民族的文化水平却相对还是低端的。

  如今,让这么一个“低等民族”来统治,中原人心理上存在很大障碍。

  这就好比中国科协管事的是一个工农兵大学生,这种身份和文化水平的错乱,必然带来实际中的矛盾。

  刘渊想要称汉,他说的那些“吾又汉室之甥”全都只是借口,真正的原因,就在于他需要找一种可以让汉族人接受的方式来推行统治。

  他不可能自称匈奴,这样就没有办法吸纳汉人,只能是用汉人的方法来建国号。而这其中,“汉”又是最好的选择。

  而既然以“汉”为国号,那么自汉朝以来所有中原王朝的制度,就都属于要继承的内容包括中央朝廷官制、地方设置郡县。

  所有这些都是汉人的治理方式,跟匈奴人的管理模式截然不同。

  这其中的变化,站在汉族人的角度来看,理所当然,但对于匈奴人而言,却不啻于一场革命。

  类似的例子,汉人其实也有过经历:清末新政,就是要摈弃中华王朝两千年来的传统,接受西洋的政治模式。

  当时所遭到的反对和抵制,熟悉近代史的人应该都不会感觉陌生。

  刘渊做这些,就是要尽量向汉族人靠拢,以取得汉族人的支持。

  这是刘渊心中考量的问题,而刘和经历得太少,只想着自己匈奴人的身份,肯定是想不到这一点的。

  不过说起来,刘渊在历史上的很多改革,大部分都失败了。

  这其中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

  最大的客观因素,应该是刘渊本人。

  刘渊本人的年纪问题,在他称帝时应该已经接近七十岁。

  称帝的第三年,刘渊即便去世。

  在他身后,由于缺乏权威,以及制度和传统的冲突,导致了一系列的矛盾与纷争。

  刘渊病逝后,太子刘和继位。

  其弟刘聪随即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