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卷五 325章 产业孵化器_抗战之红色军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时还没有什么替代品。

  “呵呵,总理,外长,两位不必担忧。目前国防军装备着的这些东西,正是我准备推向国际军火市场上的拳头产品;这种优质产品,正好可以卖个好价钱不是吗?至于国防军的装备,军工院已经开发出相应装备的改进型,譬如t-12,改进后的t-12a,可以无视57mm反坦克炮炮弹。”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放心了。”两人松了一口大气。

  “放心吧,我的总理和外长,我不会拿自己国家的安全来讨好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武爱华态度鲜明地说道。

  ……

  武爱华寄以厚望的国家技术局成立之后,任鸿隽这位国家技术局局长并未辜负武爱华的厚望,又陆续找来了哈秉清担任机器制造技术首席专家、邓绍熙担任火箭推进与控制技术首席专家、赵贻澄担任原子能利用技术首席专家、罗戴麟担任药物化学及制药技术首席专家。

  1939年2月25日,一个风和日丽、春风沉醉的日子,“中国国家技术局产业技术孵化基地”正式在首都南京近郊正式挂牌成立。

  在构想国家技术局时,武爱华就想到后世各地的高科技产业孵化园区的创意,将各类高科技技术引进来,政府给予资金、政策的适度支持,一个新的前途远大的企业就有可能诞生。即便支持5个项目而最终只成功一个项目,政府也是非常划算的。因为他们对每个项目的支持不外就是几十上百万资金,不过这些项目一旦成功,就可能给地方带来上亿上十亿的产值和成千上万人的就业。

  武爱华这个“产业技术孵化基地”与后世略有不同,它其实是一个“中试”基地,或者是一个技术变现的“示范”基地。

  基本原理及技术构想等,由智能生物机器人提出,交由首席专家家负责的研究小组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武爱华把这理解为技术的“一试”或“初试”。这一步,需要的人并不多,只是首席专家负责在实验室进行就行了;但第二步即“二试”或“中试”,是指必须进行现实的小规模试生产,只有这一步成功了,一项技术才能在产业部门中推广,这一个环节,就在“产业孵化基地”中完成。在这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就说明该项技术可以在生产中推广,从而创造价值了。

  后世很多个人的发明专利,其实只是“一试”的产物,并不具有在生产中推广的价值,或者说并不能在生产中直接推广,如果生产企业科研力量较为薄弱,只会按部步班、照本宣科,拿到这样的专利是生产不出任何合格的产品的。这也是后世某些专利无人问津的原因之一。那些发明专利为什么不进行“中试”呢?其原因也很简单,发明者无钱,无力量再搞“中试”。

  在这个挂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