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3章刘瑾变法_回到明朝当王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刘瑾乐观的很。他笑眯眯地道:“大人,你觉得我这般呈于皇上,可行吗?”

  杨凌赶紧道:“呃......有些小问题,比如说。公公认为户部应该每个月盘查一次各地钱粮,这个......就过于频繁了,舟车鞍马不胜劳顿呀,这一拨官员出了京,还没等回来呢,第二拨就得下去了,再说粮赋大多按年收成,临检频繁。地方官员迎来送往哪还有时间处理政务?”

  刘瑾听了连连点头道:“是了是了。咱家倒忘了那各地的官仓不在京里,这个要改。改为一年两次”。

  他拿过奏折了标注了一下,又问道:“还有何处不妥?请杨大人多多指教”。

  杨凌指着那条文官领兵的条文道:“在鸡鸣驿时,那位御使大人身为文人,不懂军事,对行军布阵却处处干涉,害得大军被困葫芦谷,最后葬身乱军之中,公公也是深受其害呀。

  你看这里,这里说设文官总制九边,镇、巡以下皆受节制,如果鞑子再来袭边,让一个文臣在上边胡言乱语一番,岂不坏了大事?”

  刘瑾听的脸一红,当初他也是胡言乱语的人之一,最后却只让何参将背了黑锅,他心中也知道外行瞎指挥有很多坏处,这一条本是为了表示忠心,那个秀才公自作主张替他加上的。

  刘瑾提起笔来,将这一条重重涂去,问道:“大人说的是,还有么?”

  杨凌指着那条“罚米例”,说道:“这个罚米,杨某担心......”。

  刘瑾不以为然地道:“这个还是必要地,洪武年间,贪污六十两就剥皮塞草,咱家以米银代刑,已经算是轻的了,吏治之**,必以重刑酷典嘛”。

  杨凌似笑非笑地道:“其他的么,就没有了,不过......公公还是不应操之过急”。

  刘瑾以为杨凌有与他争功之意,怕自已治政有了成效,所以只是笑笑,心下不以为然。杨凌知道刘瑾新官上任,那番热忱自已是劝不住的,再者他现在掌着内廷中枢,实权比自已要大得多,要不是自已在皇上面前说的上话,恐怕刘瑾会更加不以为然。

  杨凌想起当初黄奇胤进谏裁减官员落得地可怜下场,不禁怜悯地望了刘瑾一眼,此人虽不可与黄奇胤一个小小御使相提并论,可是他这般激进的搞法,势必要得罪无数的官员,那些人纵然不敢当面反抗,时日久了,散沙就会凝成砾石,到时候......杨凌轻轻摇了摇头。

  刘瑾又欣赏地看了看手中的奏折,这才问道:“对了,大人来寻咱家可是有甚么要事?”

  杨凌笑道:“正是,杨某寻得两种异国作物,比起大明现有地物种,抗旱高产,病虫害也轻的多。只是......要推广种植,势必要先在各地试种,同时培养出一批种粮、教会一批会栽种的农夫。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