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何皇后_我,刘辩,雄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日,因为有张让替刘辩说情,灵帝虽说仍然痛斥了刘辩一番,但也并未做实际的处罚,只是提出要为刘辩找个老师。

  这事却叫张让始料未及,面色也微微一变。

  莫非朝中竟无一人能担任皇子之师么?

  当然不是。

  此时朝中有已故太尉杨赐之子杨彪,马融的族孙马日磾,还有与先前在黄巾为祸中立下大功的卢植等许多贤臣,这些贤臣都有资格、有能力担任皇子的老师,问题在于这些人大多都是士人,张让岂敢让这些人担任刘辩的老师?

  要知道刘辩一旦确立太子身份,他的老师就是太子太师,待他日刘辩继位为帝后便是太师,日后毫无疑问是朝中百官之上,位极人臣。

  如此重要的职位,张让岂会让一个士人来担任?

  该说张让不愧是汉桓帝时便已入宫的‘两朝宦官’,虽面色微变却也沉得住气,连忙附和道:“陛下所言极是,确实该为史侯选一位老师……老臣以为,不如从鸿学的师宜官、梁孟皇、毛大雅几人中挑选。”

  这说的都是谁啊?

  纵使是刘辩自认熟悉这段历史,也不知张让说的这几人究竟是谁,不过张让口中的‘鸿学’他倒是知道。

  鸿学,全称鸿都门学,是灵帝大概在十年前于雒阳兴办的新学,因校址坐落于雒阳鸿都门一带,故而得名。

  这所新学,是十常侍为了对抗士人,拉拢、培养拥护自己的士子而鼓动灵帝兴办的,它诞生之初就是为了对抗士族势力占据地盘的太学,是不择不扣的政治斗争产物。

  鉴于士族对十常侍等宦官的不屑,鸿都门学的学生大多都是平民子弟——没错,是平民而不是寒门子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动摇了士族笼络知识的阶级社会形态,为下层平民阶级提供了上升通道,若诞生于太平盛世时期,相信后世定会给予高度的评价。

  这也算是灵帝与十常侍为数不多的政绩,虽然他们的初衷并非如此。

  不同于太学,鸿都门学主要教授辞、赋、书、画,方才张让所提到的师宜官、梁孟皇、毛大雅,也都是当代知名的书法大家,较之士子阵营的蔡邕等书法大家分毫不差,深得灵帝的欢心。

  若打个不恰当的比喻,鸿学与太学就好比专科与本科的区别。

  当然,虽说是‘专科’,但因为是灵帝兴办,再加上之前因为两次党锢的关系大肆打压太学,截止目前鸿学的名声一点也不太学差。

  想想也是,一个是平民子弟也可以求学的学府,一个是士族子弟都要托关系的学府,那自然是鸿学的名声要盖过太学,毕竟因为十常侍的关系,鸿学门生相较之下更容易得到高官厚禄。

  “唔。”

  灵帝思忖了一番,点点头道:“就从鸿学的博士中择人吧,阿父,这件事就交由你费心了。”

  张让暗自松了口气,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