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四十七章 七海之王_蜀山悬剑传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统御七海,众人闻名已久,欣然前往。

  大唐水师,船坞里停泊在大小战船数不胜数,浮海万艘、旌旗招展、帆幔蔽江、帆如垒雪、樯若丛芦。

  大唐水军服饰与陆战士卒不同。由于五行中,土能克水,为取克服波涛的祥瑞之兆,大唐水军头戴属土的黄色冠帽,故又称为“黄头”。

  数以万计的水师战船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彩绘獠牙虎头的楼船了。最大的楼船可以容纳八百棹卒(水兵)。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墻、战格,树幡帜,开弩窗矛穴,置抛车垒石铁汁,状如城垒。船舷常悬挂浸过泥浆的绳网拒敌。

  楼船吨位大、吃水深、航行稳,搭载的棹卒数量也多,水战时高楼不仅能瞭望,更能居高临下射箭。

  船身中舱密闭,是棹夫(桨手)合力划船的座舱;底舱是压舱的土石袋,减低风浪颠簸。

  楼船战力惊人,是一种强大的火力平台,装载了大唐各种强大的水战武器,厚实的装甲,致命的武力,兼顾运输兵员,奠定了楼船在水师中的主力地位,威吓四海。

  作为一只庞大威武的水师舰队,大唐水军中不只一种主力舰船。比楼船稍次一级的是“斗舰”。

  斗舰广受水军喜爱,是战斗中的主力舰种,因而得名“斗”。

  斗舰,采取了梯级复式船体结构,水兵们梯级分布,战斗时能够充分发挥人员优势,同时为操作船只的水手们提供了良好的保护。

  斗舰没有楼船的层层高楼,个头要小些,战力较逊,但轻便灵活,在不利天气下也能保有一定的航速,而不似楼船逆风便一筹莫展。

  为提高防御能力,许多斗舰会在船身蒙上生牛皮来强化,这类船又名“艨艟”或“蒙冲”。

  所谓“蒙”,指蒙上牛皮。

  至于“冲”?

  由于这类船有一定战力,灵活性又较楼船高,常负责冲锋破敌、冲散敌阵,故而得名。

  陈鸿鹄所在的江淮水师为了强化“冲”的效果,部分艨艟更改了船体构造。将船体改得细长如梭,以增进速度,并在船首处伸出铁制的冲角,形如大钢锥。

  若有老练水手操舟驾驭,此船顺流(顺风)而下,利用速度上的优势,伺机挨至敌舰侧面,将敌船撞出一个大洞,如同攻城用的冲车或破城锤。可谓“战船杀手”,连楼船也要忌惮三分。

  可以说,斗舰是楼船的良好补充,这两种战舰构成了大唐水师的主力战舰。

  一支优秀的水师,势必需要由多种大小功能不一的船只组成,彼此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大船宛如城楼,载运量大、战力强,但不够灵便;小船则似车马,轻巧迅速,然攻防能力有限且畏风浪。

  因此,在楼船和艨艟斗舰之外,大唐水师中还有另外几种极具特色的舰种。

  第一种是“走舸”,也称“海鳅”。

  走舸为求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