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八章 新运程_乱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帝自个还在学写字,意思意思罢了。

  他写的是“万象更新”。

  “开笔”后,是“祭堂子”。

  “祭堂子”原是满洲人的“萨满”之祀,专祭本族神明和祖先。太宗称制后下旨:“凡官员庶民等,设立堂子致祭者,永行禁止。”于是,“祭堂子”就被垄断成爱新觉罗家族的专利了。

  这个活计小皇帝当然干不了,这一次,代皇帝主祭的,是恭王。

  “祭堂子”不干小皇帝的事了。却干关卓凡的事。他的任务,是率领不参加行礼的文武百官和外藩蒙古王公台吉等,在午门外“跪送”。

  等祭祀人等回来了。再“跪迎”。

  寅正――凌晨四点,“祭堂子”的队伍从午门出发。就是说,关卓凡得天不亮就爬起来,寅正之前到位,同一大班人杵在午门外,然后一直等到天亮。寒风凛冽中,穿的再暖和,也是瑟瑟发抖,有的官员的鼻涕都冻出来了。

  关卓凡心中抱怨:这不是折腾人吗?哪天老子真说话算数了,非改改这个制度不可!

  昨天我还笑话“带庆隆舞大臣”和内务府大臣两个,现在,哼哼,我还不如那两位呢。

  “祭堂子”的回来了,“跪迎”,礼成。可大伙儿一口气都不能喘,因为接下来就是元旦朝贺的仪式了。

  元旦朝贺是朝廷规模最大的仪式,有的时候,甚至比皇帝即位还隆重。因为新帝即位,常常事机紧促,不能从容。比如同治小皇帝,就是在热河行宫登基,一切仪制,自无法和紫禁城相提并论。

  这元旦朝贺,到底怎么样盛大庄重,倒要见识一番。

  元旦朝贺“主会场”,是太和殿。

  午门、太和门及太和殿前,銮仪卫已陈法驾卤簿。

  和保和殿赐宴外藩蒙古王公时相仿,太和殿檐下陈中和韶乐,太和门北檐下陈丹陛大乐,南北呼应。

  殿内设表案和笔砚案。

  丹墀内御道两边摆“品级山”。这样东西比较有趣,铜质,内空,大致是一个扁圆锥体,约一尺左右的尺寸,上以满汉两种文字注明品级,从正一品至从九品,一行十八坐,御道东西各两行,共七十二座。

  这个东西形状似山,因此叫“品级山”。它清楚指明参加仪式的官员该于何处就位,算是一种很科学的“位标”。

  除了“品级山”,还有纠仪御史和礼部司官,帮助辨定百官朝位。

  王公超品,不在丹墀内,而在更高一层的丹陛上――关卓凡就在这儿了。

  王公文武先在午门外集合,然后礼部司官引导,入紫禁城,至太和殿前,各就各位。

  钦天监报时,礼部堂官至乾清门。奏请皇帝御殿。

  于是午门钟鼓齐鸣,皇帝奉两宫皇太后銮驾,先至中和殿升座。

  这是一个“过渡”,就是说,先在中和殿歇口气,准备准备。

  辰正,中和韶乐奏。皇帝奉两宫銮驾,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