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一章 联合起来,互助共荣_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几乎是个无解的难题。

  相比于列国平均一户能拥有两三个甚至更多壮劳力,周地的情况简直惨不忍睹。

  长期的穷困不仅导致大量的人身体素质下降,婴儿成活率也在列国稳坐末席,夭折率却高居榜首。杨华也是最近才知道,他的母亲前后共生育七个孩子,存活下来的也就只有他们三兄弟。

  这还算幸运的,那些妇女难产而死,家中男丁应征供职,只留下老幼在家的也不在少数。

  五个村子近三百户人家一千多人口,可真正算得上壮劳力的居然才不到两百人,这样的人口状况要如何才能解决温饱问题?靠简单的邻里互助显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左思右想之下,只有联合起来才是真正可行之法。富足这两个字引起了众人的注目,穷日子实在太久了,很多人甚至连吃饱肚子是什么滋味也没体会过。

  一名族老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联合起来倒也没问题,可各家情况不同,该如何联合呢?出力不同,若是所得一样,恐怕难以令人心服。”

  每个人都有私心,即使在数千年后也没有多少改变,杨华当然早有准备:“当然会有差异,多劳多得,天经地义。这样吧,村民以人力、粮食、工具、土地入伙,由互助会社统一分工安排,所得再根据投入多少按比例进行分配。”

  这些几乎都源于教科书上所学到的零星合作社的知识,再加上杨华面对现实情况的一些构思。

  预想中,他准备成立一个类似于股份制公司的组织,不过他对这方面也知之甚少,为了成立这个相对稳定的联合体,他所费的精力并不比此前的诸多设计少。

  难度虽大,但他的目的却是明确的,那就是把所有可以利用的人力资源统合起来,用自己的智慧让其发挥最大的效力,根本改变大家的生活。

  分工,只有最精细的分工才能产生最大化的效益。

  “那些缺乏劳力的家庭岂不是同样收益不多?”提问的是高石子,相比于墨家人人皆有所长,杨华的这个互助社显然难度更高了。从心底里他当然希望杨华此举可以成功,因为他已经视之为墨家思想的一种实践了。

  杨华淡淡一笑:“谁说只有壮劳力才能创造财富,老弱妇孺皆可以。一家一户的情况下,所有人都被逼着绑在土地上求食,不论你适合与否。如果我们联合起来,让适合耕种的去耕种,让适合纺织的去纺织,各得其所,互利共赢,过上富足的生活又岂会是难事?”

  这一点倒是深得众人的认同,五个村子的村民其实都各有家学传承,可是受限于周地近乎一潭死水的情势,所有人都只能在生存的重压下不得喘息。

  本村的族老首先表示支持,其他四名族老稍稍商议之后,也纷纷表示了赞同。

  虽然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杨华所说,但此前杨华的表现实在令人不得不服。对很多人来说,反正情况已经不可能再坏到哪里去了,把希望押到杨华的身上也未偿不可。

  随后族老们各自回村宣传杨华的这一提议,杨华又适时地表示将以耕马、造纸坊、水力作坊作为社产,绝大多数的村民纷纷响应号召。

  少数家中劳力充足,家境还算过得去的村民思虑再三,担心今后享受不到水坝和耕马的好处,况且杨华声誉正隆,也陆续同意了。

  第一步的构想顺利达成,杨华也毫无悬念地被推举为首任社正。没有丝毫的停顿,他立即与刻带着几名能写会算的人逐村逐户的开始登记村民的详细情况以确定所占“股份”。

  从造火炕到后面的冬季大建设期间,由于能写会算,刻一直都是杨华得力的副手,再加上杨华利用各种机会有意灌输一些组织、统筹、精算方面的知识,两人的配合愈渐默契,做事效率也进一步提高。

  三天之后,各项数据统计完毕,杨华握着手中的五村人力资源表,意气风发,准备趁着这个难得的机会进一步扩大战果。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