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59章 捕鱼达人与洪湖水浪打浪_开元情诗与剑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感谢书友取名好麻烦的再次打赏!)想到捕鱼达人那“蹭蹭发炮”音效和滚滚而来的金币,陈成对大叔所言打鱼满载而归的成就感感同身受,信笔在诗题上写下了“捕鱼达人”四个字。

  经过对记忆中那些写到渔民的诗词名篇的回忆,陈成可以确定,就像诗人们对樵夫、归园田居的美化一样,对于渔民生活的想象,同样是一种理想化、诗意化的存在。

  什么打鱼不打鱼,收获不收获,那都是次要的。

  老子写渔夫,就是为了表现一种“斜风细雨不须归”、“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展现本人遗世独立的逼格。

  也就“桃花流水鳜鱼肥”这一句算是对渔人收获有侧面描绘,其余时候,诗人们都觉得,如果在诗中写收获多少鱼,写一网下去能卖多少钱——是很庸俗,很低级的!

  读书人的事,读书人的诗,怎么能跟升斗小民关注的东西一样?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和“欸乃一声山水绿”都那么出名了,可并没有几个打鱼者去传颂这些写的就是他们的诗歌。

  这些大诗人们写的“渔民”,往往不是打鱼者本尊,只是诗人们有了闲情逸致,偶然间去客串钓一下鱼罢了。甚至连姜子牙那样的,“客串”钓鱼都显得很敷衍。

  只有陈成知道,什么样的“渔夫”歌能口口相传后脍炙人口。

  打鱼人,最关心的不就是鱼多不多么,你整那些“独钓”“欸乃”“不须归”,他们听不懂啊!

  我这歌一出,一定能获得渔民大叔的喜爱!

  陈成信心满满!

  在后世,有那么一首歌,有那么一部电影,将一个原本不闻名于世的地方变成了堪与苏杭媲美的“鱼米之乡”,年龄稍长的人民群众更是人人会唱。

  那便是:洪湖水浪打浪。

  洪湖水呀浪呀嘛浪打浪啊,

  洪湖岸边是呀嘛是家乡啊,

  清早船儿去呀去撒网,

  晚上回来鱼满舱。

  四处野鸭和菱藕啊,

  秋收满畈稻谷香,

  人人都说天堂美,

  怎比我洪湖鱼米乡……

  这其中“早上去撒网,晚上鱼满舱”,可不就是渔民大叔对生活的最美好的向往吗?

  陈成微微一笑,便以此曲为蓝本,改弦更张,创作出自己今天的最后一曲压轴之作!

  情感本来就是想通的,这歌既然能在后世赢得那么多人的喜爱,必然是戳中了靠水而生的人们的内心。

  我就不信,你们会言不由衷地强行挑我的毛病!

  陈成提笔,上来首先把原作的“洪湖”给叉掉,换成“漓江”——

  咱们入乡随俗嘛!

  漓江浪打浪——

  遥岸是吾居。

  朝撒地罗网,

  暮收没落鱼!

  因为这是最后一局了,斗诗的两个人身边都围了许多人。

  陈成倒也不介意自己的“大作”被他们提前窥探了去,反而写得得心应手,洋洋自得。

  “五绝派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