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754章 交通大建设(下)_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实力派截取作为军费,然后又迎来了日军的两次侵华,后来又是内战,因此旧中国交通事业的落后也就成为必然。

  天幸降下一代伟人张汉卿,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向。他利用1920年代这难得的和平时机,逐步让中国走向经济复苏或者叫大踏步追赶的状态。

  在汽车、坦克、飞机、轻型军舰能够国产的同时,组织了一大批当时国内机械制造领域的顶尖人物,通过进口德国、捷克的机车,拆解、研究、试验,从1924年初至1927年末,利用4年的时间制造出中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机车“龙”号,使中国填补了这一空白。

  “龙”号成功的意义是巨大的:不单单它给中国的交通带来安装了中国“心”,还通过它的研制,极大地促进了重工业的配套发展----钢铁锻造技术、焊接技术、组装能力、机械设计能力、精密加工以及非常重要的生产能力等。

  另外,它的成功,也激发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这是多少钱都换不回来的。

  在“龙”号机车规模化生产以后,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重工业能力的提升,不久后,大型柴油发动机、涡轮发动机等技术也相继问世,直接带动了江南、青岛、厦门、汉口、九江等造船厂技术上质的飞跃,使国产船舰陆续都装上了中国“心”。

  在这种良好势头下,中国造船业奋起直追,到1930年即在总生产吨位上超过了亚洲第一造船大国日本,这是后话。

  当然“龙”号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几乎网罗了中国全部的人才和资源。为了完成这一壮举,张汉卿顶住压力,持续在此项目上注以重资。迄今为止,从白匪军高尔察克手中获取的600吨黄金已经用各种方式投资完毕,当然也收到了丰硕的成果。

  在张汉卿看来,即将建成的庞大的铁路网所需要的机车数量是惊人的,国产化虽然短期内代价是大了些,几乎用光了黄金储备,但是从长远看来,其好处不是以倍计。

  他深知,先进的技术不能靠买来;即使能,建设这么大的一个国家,也不能事事都靠外援,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种能力扶植中国这么大的国家。

  因为各行各业均需投资,花在铁路相关产业的资金不够怎么办?有两种方法:第一,用人力来补充物力。中原人多地稀,国家号召赴东北、西北恳荒及移民,用公职人员、军队义务劳动来垦荒。没有油,用化学方法来烧煤,乃至橡皮肥料等种种。

  第二,用节俭来调剂企业。

  没有牛油,少吃半磅,没有鸡子,少吃一个。可是五千万造炼油厂,七千万造国道,却放胆的做去。照普通经济学说来,有些违背自然原理。但是比苏俄建国初期没收农产物,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