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一章 古今天桥_德云小师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吃过午饭出门。

  公交车是慢,但不还可以看看燕京久违的风景么?

  从天桥公交站牌过来,他更是走走停停,左看右瞧。

  天桥的得名,是明朝嘉靖皇帝为了方便祭祀,在这里修建了一座汉白玉拱桥,天子走的桥,所以叫“天桥”。

  后来历经风雨,桥没了,名字倒是一直叫着,所以也有“天桥有天无桥”的说法。

  而老燕京口中的天桥,跟桥没多大关系,主要是因为这里能看杂耍玩意儿。

  当然,起初也不繁华,直到有位财东在这里搭了个茶棚,供人歇脚。

  赚了些钱后,又把茶棚扩建成茶馆,取名叫“福海居”。

  只是因为掌柜的姓王行八,大家更喜欢叫它“王八茶馆”。

  茶馆落成,除了歇脚的苦力巴,连遛狗架鸟的闲人也多了,各色江湖艺人追逐人气讨生活,也开始在周边撂明地。

  艺人本身也是最能聚拢人气的存在,又吸引了大量观众往这里凑,天桥最终响了名号。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

  不但在燕京有名,甚至在全国都声名赫赫。

  燕京天桥、津城三不管、金陵夫子庙、魔都城隍庙,号称民国时期四大繁华之地。

  当然,现在这里少了杂乱之象,比那会儿讲究得多,但若观察的仔细,还是能从楼间巷尾,看到几分当年的风貌。

  就如眼前,德芸社的这栋两层小楼,便是民国老戏楼改建的。

  改动颇大,不过好歹保留了浓郁的艺术风格,整体味道还在。

  千把来平方,三百个客座!

  就民间园子的规模来讲,算是大的了,作为德芸社的总部所在,也不算辱没了这块招牌。

  此刻,胡炎一直盯着的,便是园子大门上挂着的,由相声前辈马先生亲题的招牌。

  【德芸社】

  招牌黑底金字,字迹苍劲,很有气势。

  尤其是起头的“德”字,少了中间的一横,更添了几分厚重的韵味。

  这可不是错别字,而是效仿古法书写的。

  大概以清朝的《康熙字典》分界。

  之前,无一横的属于规范体,有一横的反而是异体字。

  《康熙字典》问世以后,以皇权颠倒民俗,完全反了过来。

  只不过,书法家们还是以古法书写居多,没理会那个劳什子皇权。

  所以,天桥德芸社,无论是场地,还是门面,都满是传统艺术的氛围。

  胡炎很喜欢这种感觉,但他不喜欢透过招牌,看到的那些相声江湖的纷纷扰扰。

  “哥们,票子要吧?”

  一声不合时宜的声音突然响起,打断了沉思中的胡炎。

  他心中一叹,我也不喜欢黄牛。

  收回心思,对跟前大叔黄牛笑道:“谢谢,不用!”

  说完,拎着箱子,绕前门,往后巷而去。

  来到后台入口,胡炎单手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裳。

  只是等他一进门,发现自己白整了,后台空空如也。

  “人呢?”

  抬手一看表,刚好十二点半。

  小园子一天开两场,下午两点到五点,晚上七点到十点。

  现在离开场还有一个半小时,倒也不算晚。

  胡炎直接往里走。

  头一回认门,他并没有多少陌生感,传统戏院的后台大同小异。

  只是刚一进过道,胡炎便停下脚步,因为旁边的墙上供奉着三个灵位。

  祖师爷东方朔,坏老头张纹顺,还有自己的半师侯三爷。

  入门敬祖,遇贤上香。

  胡炎放下箱子,拍了拍自己身上的尘土,燃香、插炉、鞠躬行礼。

  神情严肃,态度恭敬,做得一丝不苟。

  礼罢抬头,胡炎没有继续看灵位,反倒盯着东方朔灵位旁的空白墙面,神情有些复杂。

  良久,他轻声道:“还缺了一位!”

  收回心神,最后看了一眼,三爷供桌上的那瓶可乐,带着笑意离开。

  不时,胡炎来到上场口,把箱子远远的放在旁边。

  突然,前场传来声音。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