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63章 聚变时代_从史前四亿年开始的虫群进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63章聚变时代

  “**组件,材料性能最低标准为建议标准为.这样取巧也不是不行,但加工难度.直接长出来,不用复杂加工?”

  “****装置,详细结构信息.哦,你们无法组装类似轴的构造,可以使用**构型什么?***构型?这种构型理论效率是高,但结构维护难度与维护成本它是活的,可以自行再生,只需要提供营养物质就能自我修复?还有这种操作?”

  无数埃兹基人个体正围绕在一间特殊的舱室内,这其中,有反应堆相关方面的研究人员,也有日常维护反应堆的技术人员,无论理论还是实操层面,舰队上关于聚变反应堆的人员都被找来。

  舱室一头,一只二三十厘米长的特殊古网翅目昆虫正弯曲结构同样特殊的腹部,腹部末端,有光线传出,投映在前方的一块特殊结构白色织物上。

  制造出类似投影仪的构造,对现在的林易来说并非难事。一个基因模板来自脊椎动物眼中晶状体的折射镜结构,来自“克拉肯”闪烁炫光基因片段的发光细胞,再加上较为复杂的神经系统与细胞级空间突触传递信号,进行细胞层面的发光精确控制。

  而那块白色织物,也是林易现场将几只更加特殊的古网翅目飞虫塞进对方科研船内实现的-其主要材质,是类似后世蜘蛛网的大量特殊丝线。

  这个时代,真正的蜘蛛已经出现,并且具有了生产蛛丝的纺腺结构。尽管还不具有织网捕猎的能力,蛛丝只被作为调节巢穴环境的垫材和卵囊的材质,但对林易来说,有个抄的对象就行,不管怎么说也比自己费劲演化省不少事。

  几只安装了这样从蜘蛛纺腺基因片段上改进而来的纺腺结构的古网翅目飞虫在极短时间内在舱壁上织出了一面巨大的白幕,并由那只投影虫将信号投映其上。

  空间突触神经的另一端,火星表面,生体聚变反应堆样堆的庞大结构被一圈特殊结构的复眼无死角环绕,视神经信号传过空间突触,在另一端转换为光信号,投映而出。

  技术是对方出的,但科技体系的不同又让林易没法直接让对方参与建设,这种类似现场直播建造的方式能最高效的方便不同的技术体系之间的共通。

  菌毯组织,蛹化结构等等带来的高效生产与精密加工能力着实让对方感到震惊-或许单说效率,与自动化流水线加工相比甚至还略逊一筹,但生产加工的灵活性却远远超出。

  换做埃兹基文明获得了全新的技术并准备将其投入使用,首先需要开为其辟一条新的生产线,而生产线需要时间去建立,人员培训,程序编写也都需要花费时间成本,当这一切完成并确定安全,才真正投入使用。

  并且,后续如果生产线想要改进,那又是更多的时间成本。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