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79章 史诗感 小身板_这个导演要谢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3亿,那么这4个项目里,唯有最后一个《花木兰》有希望回本。”

  对面的马二爷面露惊讶,“一鸣你的想法还真是特立独行,项目委员会几次讨论都把《花木兰》的优先级放在最后,展开来详细说说伱的理由。”

  陈一鸣还是拿过纸笔边写边说,“马叔,我还是用数字说话。

  这4个本子都是古装片,这个类别天生就是大片,因此就得用大片的标准来衡量它们。

  按照3倍回本的行业规则,1.5亿投资,5亿票房才算是保本,6亿以上才称得上大赚。

  只要看看去年的《建国大业》,就该知道单片6亿票房,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有人可能会说这几个项目差不多要到明年才能上映,届时国内电影市场又会有一轮增长。

  但是不要忘了,电影制作成本也在水涨船高。

  现在的1.5亿已经是大片的最低投资,到下半年前期筹备结束正式启动时,1.5亿很大概率不够用,涨到2亿、3亿一点儿也不稀奇。

  投资涨5000万,票房就得跟着涨1亿五,上映尾盘的时候卖票有多难,马叔你比我清楚。

  所以我敢断言,只要投资飙上2亿,没有海外版权运作,回本就是痴心妄想。

  这就是问题所在,华语电影本来出海就难,现在还是古装华语电影,那不是难上加难?

  吴导为什么拍三国,不就是因为在小日子、棒国、东南亚能卖版权么。

  这四个项目都是港城导演担纲,那我已经可以预见,为了海外市场,他们必然要求启用更多的所谓亚洲巨星。

  于是大明星导致高片酬,高片酬进一步推高制作成本,更高的成本带来更大的回本压力,水多加面面多加水,到最后结果如何,我是想象不来。”

  马二爷追问道,“那你又为什么唯独看好花木兰呢?因为这个项目预估的投资额最低?”

  陈一鸣摇了摇头,“只要是按照大片标准制作,这4个项目的成本不会差太多,除非是挂大片羊头卖类型片狗肉,比如把花木兰拍成一个爱情故事。

  你想啊,同样是武侠题材,港城TVB是咋拍的,台岛洛晓闲又是咋拍的,那能是一回事么?

  我之所以看好花木兰,是因为它在4个项目里发挥空间最大,既没有历史包袱,也没有文化壁垒。

  从编剧的角度出发,古装题材就像是戴着镣铐跳舞,各方面的限制特别多。

  首当其冲的第一条,故事要有史诗感。

  同样是打仗,《1951》可以把视角降格,只关注一个或几个士兵的经历,观众不仅不喊退票,还会觉得接地气有生活。

  可是换到古代背景下,我只讲小人物,不提大时代,观众能不能忍?多半是不能忍的。

  电影只要沾了古代的边,就背上了史诗感的包袱,这是市场给这个题材预设的期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