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六十一章钟楼_大风起兮云飞扬之帝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506年(弘治十七年)10月9日,成都和青岛的两座钟塔建好了。

  朱厚炜建设的钟塔不是明代的钟楼,而是真的有时针和分针的大钟的钟塔。

  随着成都皇家科学院各项技术的进步,成都、青岛人对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原先市民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碰上阴雨天就多睡一会。但现在这样显然不行了:

  各种工厂的上班时间是固定的,因此工人对时间有了精确要求;学堂的学生每天要上若干节课,老师和学生都对时间安排有要求;每天正辰时,报社把免费的日报搬出来发放,去晚了就没有了;每天戌时中,工人们下班,商贩们要等着这个时间做买卖...

  因为技术的进步工商业的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对计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先那种“早晨”、“上午”、“中午”之类的计时方式,已经完全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

   那种一等就是一个时辰的工作方式,已经开始阻碍成都、青岛等地的发展。

  朱厚炜顺应工作方式改变的要求,把原始的摆钟弄了出来。

   原先的历史上,摆钟是在1657年由荷兰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惠更斯发明。现在是1507年,要等西方人发明摆钟还要再等150年。但对于已经掌握钟表技术的科学院来说,原始的摆钟并不是十分复杂的玩意,完全可以提前发明出来。

   这种钟表利用钟摆来回运动的等时性计时,利用擒纵结构转动针盘。科学院在去年三月就画好了结构设计图,然后就组织钟表厂实验制造。

   制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小问题,辗辗转转研究了大半年,直到去年十一月才制造出成品。

  因为这个时代的技术比较粗糙,摆钟内部各种齿轮摩擦力比较大,做出来的摆钟每五分钟就要重新手动给摆锤上力。这样的摆钟显然需要专人斥候,否则走五分钟就渐渐停了。

   再有钱的大户人家,也没有需求专门雇一个人照顾钟表。整体来说,现在的摆钟还不具备转化为私人商品的水平。

  不过做成钟塔就不怕技术粗糙了。

  朱厚炜做的钟塔高二十八米,使用钢筋水泥做梁柱,墙面砌砖,足足有八层楼高。在钟塔的里面有五个人专门维护,每过几分钟就重新给巨大的摆锤上力,保证摆钟始终拥有完整的动力,走时准确。

  数学家吴敬和王文素把时间全天分为二十四个小时。钟塔上四个面都有巨大的表盘,每个表盘上都有时针分针,显示现在是几点几分。钟塔最顶端还有铜钟一个,白天时候每个小时正点钟塔里敲一次铜钟,向全城人宣示现在的时间点。

  有了这个高耸的钟塔,成都和青岛的百姓生活大为改变。从今以后,计时就精确到分钟了。

  当然,各地的钟楼都在陆续建造中。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