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零九章 黄宗羲_永历四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重开科举?

  中国自古以来,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世卿世禄、察举征辟、九品中正、直到隋唐时才确立了一直延续到清末的科举制度。

  从隋唐至今,科举制度已有千年的历史,其间有过衰落,无论是唐末五代的武人乱政,还是暴元时针对三、四等汉人的种族歧视,都未有彻底的断绝科举制度的存在。其后的大一统王朝,无论是两宋,还是明清,都是科举制度大行其道的时代。

  究其原因,不仅仅是所谓的传统,更重要的还是科举制度比之此前的人才选拔制度都是有着先进性存在的,其中的公平性对于寒门士子而言乃是敞开了一扇大门,而非是原本那般全部掌控在世家大族的手里。

  不可否认,科举得中者,官绅富户家庭出身的是要占据多数,因为他们有着更多的资源,他们可以聘请名师,可以购置书籍,可以游学各地,通过这些手段来实现对知识的更好吸收,甚至还可以贿赂考官和获取试题,靠着作弊的手段来达成目的。但这并非是科举制度的错误,因为无论到了什么时代,无论换了什么制度,有权有势的人们总会比普通人拥有更多的资源,而获取更多资源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化,这是根本改变不了的。

  用后世的一句话说来,没有高考,你拿什么去和官二代、富二代比拼,同样的道理,没有科举,寒门士子又有什么资本去和官宦子弟,去和富人家的孩子挤那一条独木桥——无论最后的结果如何,起码总比连一个机会都没有要强吧。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取代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这无论从哪个角度上看都是具有着跨时代的进步意义,甚至到了明朝末年依旧是如此。

  科举对于士人来说的意义毋庸置疑,无论是优免制度,还是作为步入官场的途径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

  此时此刻,随着黄宗羲把话挑明了,席上的众人无不是一脸期待的望向陈文。而陈文也很清楚,黄宗羲的这句话没有向永历朝廷发问,而是问向了他陈文,不仅仅是立场的试探,本身也是一种站队的表态,此间他们也正在用期寄的目光等待着预期的回报,哪怕只是口头上的承诺。

  “不瞒梨州先生,此事我在启程南下之前,与牧翁,与齐王府的高层官员都进行过讨论。计划是在北伐结束之后,说到底,未能全面收复失地,仅仅在江南半壁进行科举考试,名不正言不顺不说,对北方的士子也是不公平的。”

  “那些北方人不是都降了鞑子了吗?”

  陈文把话说得很明白,更是称得上合情合理,席上众人听了登时便是面露喜色。可也就在他们准备起身向陈文敬酒,进一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的时候,一声腹诽响起,席上当即就是一静。

  气氛有异,更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