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章 水涨_永历四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抽空赶到工坊,陈文并非是专程来和方以智谈笑风生的。在工坊待了一会儿,陈文便与方以智别过,随着徐毅去视察一些新产品的开发。

  仓库里陈列的那些新近打造出来的火铳,枪杆都进行了改造,此前已经装备给掷弹兵的套筒式刺刀已经可以在适当的时侯安装在火铳上,远程的火铳手便可以临时客串近战肉搏步兵,有效的提升了步兵的战斗力。

  放下了手中的火铳,陈文转而向徐毅问道:“全部更新换代完成,还需要多长时间?”

  武器从研发到小规模列装,再到全军换装,这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的。套筒式刺刀研发完成时间较早,奈何当时的重装扎甲的换装任务比较严峻,即便不算重步兵的重装扎甲,火器队的半身甲和骑兵的甲胄也要占用太大的产能。毕竟江浙明军也是一支十几万大军的军事集团,哪怕军工司工坊实力在雄厚也总是需要时间的。

  “回禀大王,不出意外,一年之内,全军就可以完成换装。”

  这一次的换装,表面上看只是刺刀,但事实上就连火铳都需要一起改造,否则刺刀安装不上去就还不如给士兵们配把刀子来得实际。需要时间较多,这是不可避免的,毕竟也是几万支火铳的沉重任务,水力工坊今年很可能还要进行搬迁,如果再算上扩军,一年已经是非常之短的了。

  “差不多,能赶上用就行。”

  套筒式刺刀是陈文神交已久的那位擅长左右互搏术的法国沃邦元帅的发明,不过那已经是三十多年后的事情了。在此之前,即便是如今,欧陆的刺刀也都是插入式的,即将刺刀的刀柄直接插进铳口里,既妨碍了火铳射击,又容易对火铳造成破坏,除了换装容易外,真心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更先进的刺刀不是没有,卡座式的连接结构,比之套筒式更为先进,至于刺刀的刀刃,后世的三棱军刺也是非常可怕的武器。但是对于现如今的生产技术水平而言,套筒式更为合适,而合适才会有普及化的可能。

  离开了仓库,陈文一行便前往试验场,接下来的武器并非是只要看看样子就可以的了。

  这座试验场是用来测试火炮的,每一门火炮完成铸造工作之后,都要送到这里进行试验。地点也比较偏,靶子的后方更是有一片被封锁起来的山林存在,为的就是防止炮弹对误入此间的人员造成误伤。

  陈文在观测台上,透过望远镜看去,却是一辆手推车上整齐的固定着几个长方体的管子。从陈文的方向看去,管子前端看不到,但是后端的导火索却是从上百根火箭的尾翼连接成了一条,只要将其点燃,管子里的火箭就会像一窝受惊的马蜂一般冲出。

  这一幕,陈文在后世的网络上看到过,而且是如雷贯耳,这就是号称明朝的喀秋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