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349章 345.小人物的末路(2)_十九世纪就医指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和小说写作一样,歌剧也是一种写作,只要作品的好坏仍然以观众与读者的反馈来主体来衡量,那就必要迎合他们的口味。

  在十九世纪中期,意、德歌剧相继发力,题材严肃的法国史诗大歌剧出现颓势。好在一直受法国人喜爱的喜歌剧仍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逐渐出现两个分支,即以流行曲调为主的讽刺性轻歌剧和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为题材的抒情歌剧。

  比才就属于后者,尤其擅长将悲剧融入其中。

  不过此时的他还是个被观众批得灰头土脸、所写的大量乐稿只能压在抽屉里积灰的落魄作曲家,远不能和轻歌剧奠基人奥芬巴赫,以及上个月刚在这家歌剧院喜获第二春的托玛相提并论。

  今天在歌剧剧目的编排上也充分说明了比才的地位,他的首演剧目《贝城佳丽》被摆在了第一位。

  第一并不是个好位子,晚间7点非常尴尬。

  此时相当一部分贵族们还没吃完晚餐,甚至有的人还没上餐桌,不吃上一两个小时根本算不得法国菜。就算是餐食结构简单的平民,想要在七点前赶到剧院,时间也相当紧迫。

  之后的九点黄金档就不同了,食物已经开始消化,睡觉还早,是状态最好的时候,自然要给最热门的歌剧。纵观这一个月,托玛的《迷娘》呼声最高,这也算是为11月17日首演大获成功给予的肯定。

  十一点的深夜档则属于奥芬巴赫的《巴黎人的生活》,也只有他雅俗共赏的娱乐性歌剧能将人留到半夜一点。

  七点档肯定要接受座位不满的现状,再加上比才年轻时的音乐还没有形成强烈的个人风格,《贝城佳丽》一如往常,刚开篇就效果不佳。

  其实它的质量不差,至少比之前五点档要好不少。可巴黎人民口味出了名的刁钻,水平介于好坏之间的普通歌剧是没办法打动他们的。

  第一幕还算和谐,从第二幕开始就能听见一些抱怨声,然后就有人开始说各种各样的缺点,甚至还有人选择离场,直接等待《迷娘》。好在比才不在这儿,要不然又得难受一阵子。

  但不管观众席出了什么问题,这都不影响vip包厢里的盛况。

  刚离开劳拉的爱德华身边已然多了两位美人。

  左手边是新晋女星莎拉娜,她依偎在爱德华的怀中,时不时伸出手,娴熟地用果叉将一块块小干果塞进男人的嘴里。而被请来的《迷娘》女主演瓦尔妲则端坐在他右边,比起莎拉娜,这位年轻的吉普赛姑娘要拘束得多。

  “小瓦尔妲是第一次上台?”

  “不,已经在这里唱了三年了。”聊了一会儿后,瓦尔妲总算能和他对上视线,只是嘴里的标准法语却还是有些发颤,“《迷娘》我练了整整四个月,一定会让您满意的。”

  “恩,不错.”

  爱德华自然喜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