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四章 明争暗斗_三国之献帝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就引来了南北军将士的艳羡,众人一眼就能看出这种新式铠甲在防护上比以往札甲要更为优越,将士若是能穿上这种铠甲,在战场上不说胜利、就说是活命的几率都将大大增加。故而无论是南军的中郎将还是北军的校尉,无不是渴求换装明光铠,只是明光铠工艺要求太高,一时间很难形成大规模铸造,只得优先拨付给中垒营和屯骑营,此外再就是赏赐给亲信将校。

  皇帝坐在车厢里,从张绣等人身上收回目光,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面前一副黑白分明的棋盘上。

  “都说王邑在河东一事无成,你看这道路多平坦,队伍走了半天,一个棋子都没跌出来。看来他在河东不仅是做了事,而且还做到了紧要之处、也做得很好。”

  贾诩看着眼前微微颤抖着的棋子,轻声说道:“若是王文都能当面听见陛下夸赞,不知会生出何等感激。”

  皇帝抬眼瞧着贾诩,乐呵呵的一笑,在宽敞的车内对另一旁的荀攸说道:“听听,原来贾公也会为人说好话。”

  荀攸但笑不语,伸手往棋枰上落了一子。

  皇帝接着说道:“王邑在河东到底做了些什么事,不仅是我们,其他人也都看得清楚明白。即便不说这些,光是他管束豪强不力,指使河东混乱,这个罪责就逃不掉。我在蒲阪当场严斥他,也是理所应当,虽是如此,事后不还是给了他戴罪立功的机会?他也该感激知恩了。”

  “唯。”贾诩歉然道:“是臣糊涂。”

  你若是糊涂,那天下就没有清醒的了。

  皇帝深深的看了贾诩一眼,如是想到。

  河东要想成为皇帝未来布施改革良政的试验田,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干干净净的河东才好大展拳脚,所以动手清理那些跋扈不法的豪强就成了皇帝与荀攸、贾诩三人谋事的共同目标。

  在这个基础上,荀攸的原则是不想搞得太过,只想局限于以政治斗争的方式对付范先等人,所以他极力推荐杜畿、杨沛等外来户去帮助、甚至是半强迫的让王邑对范先动手,将叛乱扼杀于萌芽。

  而贾诩却想玩一场大的绝户计,搞大破大立,逼范先造反,甚至在可控的范围内牵动上党、并州、乃至于弘农。

  这也是为什么平准监在河东以刺探之名、行逼反之实,而与杜畿、杨沛等人像是各行其事、没有一个统一的部署的缘故。因为他们各自所代表着不同的一方,荀攸与贾诩也借此在河东博弈了数次,现在看来,还是贾诩略胜一筹。

  河东等地既偶然、又必然的发生了叛乱,看似烧起了一场大火,其实皇帝与荀攸等人早为这场大火未雨绸缪、设置了隔离带与防备措施,这也是贾诩不担心失控的底气。

  对于他们私底下的斗法,最终还是瞒不过皇帝,虽然皇帝也只是大致察觉了些蛛丝马迹,但也没有做出任何反应。毕竟无论是那个结果都对皇帝有利,臣子之间的交手那是臣子们的事,他犯不着亲自下场拉偏架,只要事情不偏离预定的轨道就好——尽管皇帝的立场是倾向于贾诩一方的,但他仍要照顾荀攸的感情,不能太过露骨,所以对此也是听之任之。

  话虽如此,只是贾诩有意唆使王邑与平准监挑起叛乱这一点,仍让皇帝心里有些疙瘩。贾诩也知道自己的错处,故而在一开始说的那些话与其是为王邑,倒不如说是为自己谢罪。

  幸而皇帝话里的意思也是既往不咎,这让贾诩宽慰不少。

  棋枰上摆放的黑白棋子虽然不至于掉落,但还是在车驾行驶过程中不住的抖震,皇帝低头看着在棋盘上逐渐发生位移的棋子,忽然笑着说道:“这回看来是荀君棋差一招。”

  “许久未曾手谈,倒有些技艺生疏了。”荀攸把手上的棋子随手丢到棋盒里,两手规矩的叠放在膝上,淡淡说道:“本不该至于此的。”

  贾诩不曾说话,手里把玩着一颗润泽光滑的黑子。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