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十五章丨案验户口_三国之献帝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到皇帝欲加深中央对地方掌控程度的预期,朝廷特意从作为中央官员储备的三署郎官里选拔干才。

  这些选派地方任职农曹掾的郎官们,无不是各方派系在朝堂未来的栋梁。如果某人要在‘上计’考核里故意做出不好的评价,其危害,不亚于是对哪方势力釜底抽薪。

  士孙瑞严词谏道:“地方‘上计’向来是有司徒领衔处理,三公曹虽负责考课,但在这件事上,未免太过职轻了。”

  董承不以为忤,揶揄笑道:“君荣,莫忘了,司徒赵公尚在病中。这不到半年就要上计了,你忍心让赵公拖着病躯为此劳累吗?”

  “那此事也不该由车骑将军一人而决,应请陛下裁断。”

  董承看了看一脸尴尬的站在正中的吴硕,面色沉了下来,说:“那就在此疏具列条陈,呈交陛下。”

  让对方碰了一个钉子,士孙瑞并未因此而轻松多少,相反,他的心里愈加沉重了——以董承近日在朝堂所表现的张狂脾性,能让他暂且退让的,肯定是有别的更大的图谋。

  只见董承继续说道:“说起地多人少,除了地方流匪肆虐,让流民不得安心应募以外。我倒是想起另一批百姓,可以充作屯田——记得是初平元年,朝廷迁都长安,当时随驾入关的百姓应该有数十万户吧?让他们充入屯田,一来可以解决屯田人少的问题,二来也可以解决他们的生计,可谓一举两得。”

  听到董承将主意打到这些被迫西入关中的雒阳居民头上,士孙瑞眉头突地一跳,心里浮现出一丝不好的预感。

  他未来得及答话,对面的杨瓒先坐不住了:“彼等百姓在西迁路上深受饥病冻累,又遭董卓车骑驱赶,死者累积于道。最后抵达关中的十不存一,如今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人大都已有屋宅田地,朝廷一旦将他们纳入屯田,岂不是再施暴虐吗?”

  董承心里哂笑,大不以为然,虽然这些百姓在路上确实死伤惨重,但根据府中幕僚在私底下的估算,最后抵达关中的百姓至少在十万户左右。

  这些人初来乍到,衣食无着,又没有赖以为生的土地,董卓只管将他们带来,根本不会用心赈济,导致这些人或死或逃,更多的则是变为当地世家大族所隐匿的户口,从账面上‘死’掉了。

  弘农杨氏正是趁机吸纳户口的大头之一,所以杨瓒才会比士孙瑞更着急的提出反对。

  尚书台诸人神色大变,凡是关中豪强出身的尚书、尚书郎们面上皆浮现出慌乱的表情。

  董承很得意于众人的表现,他微微一笑,没有理会杨瓒,反是对士孙瑞示威地问了句:“君荣以为如何?”

  士孙瑞脸色极为难看,冷言道:“陛下诏行屯田,本是为了招募流民,不使其断绝生计。而彼等在关中安置已有三年,并非流民之属,朝廷一旦将其纳入屯田,本来地少的倒还好说,地多的却未必情愿,若是强令施为,恐怕会闹起民怨。”

  董承有些失望:“此事真不可为?”

  “此事断不可为!”

  众人一愣,纷纷向门口看去,只见年过半百的太尉马日磾正巍颤颤的站在门口,一脸不悦。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