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六章 行至正途_三国之献帝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也跟着附和道。

  太史慈便不再犹豫,当即收拾兵马,等敌营开始火起,营中乱象真切无比时,便率众进击,一举荡平敌众。苏伯等人授首,剩余的数千人降服,太史慈本来要根据现成的规矩,将这些人编入屯户,安排到并州去屯田采煤,可桓范在此时却有了不同的意见。

  “诛降?”太史慈不单是为这个建议,更是因为这个建议居然引起许多人的赞同而感到讶异,尤其是赞同的人里有很多文士:“这是前朝旧法,今陛下登基以来,招降纳叛,俱为屯户分置异地,使其更生,从未有杀降屠地之事,此例不能由我而始。”

  桓范见状,进言道:“围而后降者不赦,古人以此示威于天下,开其利路,使不至于围,这也是兵家之术,还请将军忖度之。”

  “这不用忖度,本朝新建,没有杀降的制度,方今天下大定,此等必败之贼、必降之寇,杀之无所威惧,反徒增恶名。在下以为不可诛。”司马懿说着看了眼一盘脸色微白的桓范:“纵然要诛,也得事先启闻于陛下。”

  桓范似乎有些着慌,忙道:“军事有专,将军负责平定河北民乱,此等琐事无需请。”

  太史慈没有采纳诛降的建议,而是妥善安置了这些投降的大小头目,在他们口中,太史慈很快查到了此次起事背后的主使是孙瑾、张逸等人,这些人都是世二千石之家,在河北颇有名望,没想到这次居然是他们在背后指使。

  “想不到簪缨之家,竟也出这等叛逆。”太史慈沉声道:“当上奏天子,依律处死!”

  太史慈态度坚定,桓范只得在私下里去见司马懿,半是埋怨半是哄劝道:“仲达何故如此?适才何不为我等多说几句话?张氏等人并非主谋,只是为苏伯裹挟,才不得不从,如今若要是闹到长安,事情可就难办了。”

  “什么样的事情,算难办了?”司马懿装傻。

  桓范顿足,直欲说又不肯说:“你我相识日久,有些话自当了悟于心,何必要说出来呢!”

  他与司马懿当初同为秘书郎,关系也算亲近,事实上秘书监的任何人都觉得自己与司马懿的关系不错,然而在关键的时候,这些人却没有为司马懿说上一句好话。虽说司马懿知道有些事情并不能太苛求,但心里仍埋着根刺,他笑道:“既如此,又何必再言!足下身为记室,都劝不了将军,何况于我这一介布衣呢?”

  “仲达真要这么做?”桓范脸色变了一变,道:“国家本就有意要打击豪强大姓,此番动荡,最好就只限于民乱,倘若牵扯到豪强,难保不会借此生事发挥。张氏、孙氏等族不足惜,可我等呢?”

  “是你执拗了。”司马懿低声说道:“你定然是见了张氏等人,故才有此一说,将他们的性命与咱们的混淆一谈。其实大为不然,彼等是彼等,我等是我等,大族之间从未有真正的生死相系,如今朝廷锄强扶弱,大势难当,何不自顾保全,反倒要照应别人呢?”

  看着桓范一脸震惊的模样,司马懿最后幽幽说道:“真若如你所想,那如今荀氏、杨氏怎么还会在朝堂任职?旁边的人走了,自己才能站得更稳不是么?”

  正如司马懿所说的那样,朝廷并不是针对所有的豪强大族,有的人就会抓住混乱的阶梯,向上跃升,有的人却只会浪潮之下负隅顽抗。

  说完这话,司马懿便告别桓范,转头去寻了太史慈,对方似乎早有准备,看到司马懿过来,开口便问道:“仲达与桓元则说好了?”

  司马懿点点头,什么也没有说,太史慈好像也懂了,又道:“适才仲达似乎言犹未尽?”

  “天子既信将军,使之河北,便是拥有专命,纵然无节,遇到这等事务,如何不得自专?”司马懿如是说道:“故在下以为,张氏、孙氏等族,可转告冀州王使君后,与地方一同料理。”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