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零二章 高风遗露_三国之献帝崛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国渊情绪不佳,与麋竺的口角也比以前更多了些。

  “还是国子尼为人持重,麋竺到底是商贾习气,一味求财,以为财货足则能治天下。可朝廷治理天下万民,涉事纷纭,又岂止‘财’这一字?”刘虞听完了大司农内部的意见相左,好笑的摇了摇头,接着问道:“你是如何以为的?”

  “儿子究竟如何以为,其实并不重要。”刘和也不隐瞒,苦笑着道,父子俩才几年不见的功夫,刘和的眼角就生出了些细微的纹路:“重要的是他们会争出什么结果来。”

  “你这话是何意?”刘虞不明白。

  他当然不能设身处地的理解刘和的困境,因为有冒险出关、为皇帝争取关东援军的早年情谊,刘和年纪轻轻便深受皇帝重用,很早便担任中二千石的大司农,直至今日。有皇帝的坚定背书,刘和坐上九卿的位置简单的只需一纸诏书的程序,可有些位置坐上去容易,办起事来却很难。

  最开始倒还好,他资历虽浅,但第五巡、王绛、贾诩都是脾气好、善于明哲保身的人,也乐于亲近态度谦逊、背景深厚的刘和,加上他办事足够勤恳认真,这才慢慢扎稳脚跟。可随着第五巡等人的接连调任,新任太仓令国渊、劝农令郑浑无不是大儒、名士,均输令麋竺与外戚王氏、甚至与天子沾亲带故,手底下一数全是硬茬,刘和自己的面子还没别人的名字大,有时的话哪里会使这些前辈们服气?

  “你到底是资望不足。”刘虞知道原委后,叹息道:“当年董卓为了笼络我,径自拜你为侍中,已经招致非议。如今又是身居卿位,以晚辈之资、九卿之位去管前辈,难免会有人把你看轻。”

  年轻、才薄、人微,这些都是刘和的短板,他三十出头便是九卿高位,前途无量,得来轻而易举;担任大司农期间并无卓越的建树,就连当年旱蝗,平抑关中粮价还是他反过来配合麋竺等人做事,后来麋竺经皇帝特许,与太仓、平准三监定期会议,监测社会经济、随时预警非常,并在每个季度联名上奏财政方面的健康情况、以及提供相关经济发改建议、参与调整财政政策权势几乎超越了其上级大司农本身。

  “彼等三监会议,你身为上官,难道不该过问干预么?只要过问,便有话可,也不至让人占了风头去。”刘虞有些恨铁不成钢的道,他隐约想到,大司农已成弱干强枝之势,刘和压不住郑浑这些有才华的名士,郑浑等人之间又几度政见不合,彼此不服。刘和没有居中调解的能力和威望,迟早会把内部搞乱,而这时候只要有人上疏参劾一次……

  不别的,单是‘无能’‘失职’等几个污点就如何也洗不清了!

  “唯、唯。”刘和本性诚厚,只适合做个谦谦君子,一旦面对这样复杂的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