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五零零章 纸若仙_鉴宝秘术txt下载全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狂草、古隶大篆之于宣纸更是生死绝配,命运搭档,绝不可能由其他什么纸张可以比肩替代。

  再打量宣纸本身,从她出生、成长、成名,走红,每一个节点都显现浓淡相宜的典雅,每一个转身都迸无色无艳的华丽,掩饰不住一种质朴的美,绵柔的韧,清越的秀,成熟的韵,内敛的慧,持守的纯

  难怪一代文豪郭沫若对她不吝褒词:宣纸是中国劳动人民所明的艺术创作,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了它便无从表达艺术的妙味。

  国画大师刘海粟更是赞誉有加:纸寿千年,墨韵万变。

  要说宣纸的妙味,先在蜕蛹成蝶的过程。

  显然是沾了黄山、九华山的秀气,得了太平湖、桃花潭的灵气,泾县宣纸一出生就美妙可人,不同凡响。

  虽然诞生在遥远唐代,成长于偏僻泾县,经历了千年岁月,但对于独占天时地利、绝活秘籍的宣纸来说,依然花信尚存,青春不衰。

  宣纸所以成为宣纸,关键在原料。

  地理地质、纬度湿度的恰到好处,使泾县的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纤维柔韧绵密,质地纯正,远远优于他地。

  这恰恰是宣纸必需的、独特的制浆材料。

  而当地的两股山泉一股偏酸、一股偏碱,为宣纸制浆时需要偏酸、捞纸时依赖弱碱的用水要求提供了恰到好处的保障。

  移作他地,无此水源,换放他乡,无此便当。

  事情就这么奇妙

  从原料开始,选、捡、蒸、煮、沤、浸、扯、晒,清除青檀树皮、沙田稻草的无用杂质,存留纤维精华,通过在摊晒地至少一年的不停翻覆。

  风吹日晒,雨淋雪冻,自然漂白,再经过蒸煮、碓捣、切碎、踩洗、过滤、打浆,然后再经过搅拌、加药的调浆,经过工人用纸帘节奏适度的捞滤,悉心呵护的烤晒,剪裁果决的修边,缜密细致的封包,便成了稀世罕见的成品宣纸。

  成品宣纸看似单调,其实精彩纷呈。

  按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按原料配比分为棉料、净皮、特种净皮;规格按大小有四尺、五尺、六尺、尺八屏、七尺金榜、八尺匹、丈二、丈六、二丈、三丈三;按纹路有单丝路、双丝路、罗纹、龟纹等。

  对生宣进行特种技术再加工,便成了蜡宣、矾宣、色宣、色矾宣等多样熟宣。

  若书法、写意宜用生宣,工笔作画宜用熟宣。

  蜕蛹成蝶的整个工艺非常耐读耐看,妙趣横生,尽显一种古朴劳作,原始生产的画面感,漫溢一种不同声部搭配、节奏有板有眼的音乐感……

  这情景很可能就开始于那久远的过去。

  那时坊东置坊,供奉蔡伦;开坑立槽,祭祀孔丹。

  匠人制纸,宛若祭拜神明,诚惶诚恐;犹如敬立图腾,饱含虔诚。

  每一工序都认真执着,尽心竭力。

  据说,目前故宫收藏的纸质古籍真善保存最完好的,大多以宣纸为载体。

  旧唐书载,天宝年时,宣纸已列为贡品,深得帝王喜爱。唐人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有论及:好事者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

  宋人王令有诗赞曰:有钱莫买金,多买江东纸,江东纸白如春云。

  江东即指宣城、徽州、池州等地。

  妙味的宣纸,成就无数书画泰斗,却默然如石;承载古今佳作瑰宝,却不骄不躁;托举中国书画跻身世界,却大宠不惊。”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