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零五章巧夺天工_二战之钢铁奏鸣曲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让边界层厚度变薄而流速变快,更不容易因为能量不足以克服逆压和粘性力而与翼面分离。

  带弧形滑轨的前缘缝翼和内置锯齿状涡流发生器占据了BF-*********,它们的相互配合使得BF-*********性。这可不仅仅意味着BF-*********时代机型的失速临界迎角,还意味着BF-*********的迎角范围内不受分离涡的威胁,从而能在更大的迎角下保持较高的效率,所这个设计可以极大提高BF--*********力。

  虽然本位面的BF-*********所做的改变,仅仅是赋予了缝翼滑轨一定的弧度并且增加了锯齿状涡流发生器而已。但是正所谓细节之上见真功夫,这一点点技术改进的背后可是试验数据的大量积累和理论模型的不断修正,这个过程前后耗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和大量的金钱,就这还是在海伦娜这个超级外挂可以一直把握大方向不出错的情况下实现的。

  除了领先时代的前缘缝翼设计之外,BF-*********方,还在于它对于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也进行了充分且合理的利用。

  为了优化飞机的气动外形和改善飞行员视野,BF-*********,也就是说发动机的曲轴箱在上而汽缸盖在下。按照常规设计,采用这种倒置直接将发动机的排气管设置在机头下方两侧就行了,比如上个位面的BF-*********,但在海伦娜的影响下,本位面的BF-*********。

  本位面BF-*********产生的废气,会通过机身两侧整流罩下的废气管道进入机翼根部,最终流到机翼下方的两个引射式散热器中。这时废气会在引射器内的收敛喷管中被加速到超音速,然后进入到引射器的混合管。这种高速高能的气流会形成强烈的引射效应,从而将冷空气吸入发动机散热器。被吸入的冷空气会先经过热交换器,冷却发动机和中冷器的冷却液,然后在引射器的混合管内和发动机废气充分混合,最后向后方高速喷出。

  这套设计的第一个好处,是增大了冷却空气的流量,提高了发动机的冷却效率。上个位面二战中的活塞式战斗机,大多要依赖飞机本身的速度让气流通过发动机的冷却装置,而本位面BF-*********废气的能量将冷却空气吸入,也就是说即使飞机处于低速乃至静止状态,冷却器依然可以维持最基本的运行。这套设计的第二个好处,是充分地利用了散热器和发动机废气中的能量产生推力。当本位面的BF-*********,冷却空气流入散热器后会首先在热交换器中被第一次加热,然后再在混合管中被废气第二次加热,最后这些空气在离开精心设计的散热器喷管时,在受热膨胀中获得的压力能会被转化为动能从而产生推力,这可以让BF-109飞得更快。相比之下,上个位面美国的野马战斗机将被散热器加热膨胀的空气从收敛喷管中喷出,通过“梅里迪斯效应”获得的那点推力就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这套设计的第三个好处,是可以让机身两侧的废气管道整流罩发挥出良好的气动效果,为了容纳废气管道,BF-*********形整流罩与机翼前缘相连接。这个直接冲压成型的整流罩不仅让前机身和机翼的过渡更圆滑,还能在大迎角下产生流过机翼上方的涡流,从而增加机翼的升力,这个作用倒是和后世的边条翼有几分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效果没有边条翼那么明显。

  这套设计的第四个好处,是可以在机翼后部的襟翼偏转时,以高速气流冲刷襟翼翼面,从而提高襟翼的增升效率。本位面BF-*********:内侧的后退开缝襟翼、中间的普通襟翼、外侧的副翼,而引射式散热器正好位于内侧的后退开缝襟翼的前方。这样当襟翼完全收起时,散热器喷流可以顺畅地从襟翼下方流过;但当襟翼展开时,高速喷流就会直接冲刷在襟翼上,这就等效于增大了襟翼的面积,提高了襟翼的效率和战机的盘旋能力。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