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50 厉兵秣马_北朝帝业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实时直观的看到东西两魏在今疆土势力的划分界线,故而站在一旁也是看的很认真。

  在邙山之战前,西魏在河洛地带还是享有很大的优势,包括洛阳在内的许多地区都在西魏军队和依附西魏的地方豪强们掌握之中。也正因此,远在虎牢的高仲密都选择向西魏投降,而西魏也及时给予了接应。

  但是在邙山之战结束后,西魏便丧失了大部分对河洛地区的掌控力,潼关以东几乎尽为东魏所有,仅仅只保留了潼关南面洛水与伊水之间的少量据点。

  这几年时间里,华州霸府的工作重心主要是内部的军政整改。坐镇豫西的李远也仅仅只是保持局面不再继续恶化,却没有足够的力量着手恢复对于河洛地区的掌控。

  至于东魏方面,侯景独大于河南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其人即便有什么攻略举动,也都是为了树立和加强自身的权威,而非从东魏的战略利益出发,故而也只是浅尝辄止。

  在这张地图上,尽管伊洛之间的阳州、洛阳所在的洛州仍然归属西魏境内,但实际上主要的控制权仍在东魏。

  而且其实在西魏的地图上,根本就没有阳州这个州治,洛州也仍称以司州,洛州以宜阳郡治归属司州。因为司州改称洛州是东魏搞的,西魏自然不承认,西魏的洛州指的是商洛地区。

  这一系列的地名变迁,李泰也不甚清楚,主要是见他有些茫然的于谨耐心的为他讲解一番。

  侯景起事伊始,东魏颍州刺史司马世云便据城响应,而侯景则诱执豫州刺史、襄州刺史、广州刺史。再加上邙山之战后侯景所收复的司州与北豫州,那么在今西魏眼中,侯景所实际控制的便是这六州之地。

  在地图上看来,这些地方是恰好以河洛地区为中心,广州、襄州、豫州、颍州、北豫州形成一个包围圈将洛阳所在的司州给团团包围起来。

  换言之,如果接纳了侯景的投降,那么非但邙山之战所丢失的河洛地区失而复得,而且还附赠了整整一圈的缓冲地带。

  这块肉真是肥的滋滋冒油,让人仅仅只是一听都忍不住的食指大动,诱惑力可谓是直接拉满!就连李泰都不由得怦然心动,就更不要说宇文泰了。

  孝武帝乃是北魏仍然维持统一状态下的最后一位皇帝,其人出走关西,也将北魏的法统带到了关西。故而《资治通鉴》对西边之称为魏,对东边则称东魏。

  西魏的法统正朔让宇文泰得以立足关西、组建霸府政权,但同时也给他带来了一个责任,那就是收复洛阳故都。

  反观东魏对于这方面的需求就降低下来,反正逐君出走这个恶名高欢是承受下来了,所以对于洛阳也就没有必攻必守的需要,更在河北大族们的劝说督促之下干脆迁都邺城。

  因此在以河洛为中心的这个战场上,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