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百六十七章 没有这个人,怎么能行?_春秋小领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六十七章没有这个人,怎么能行?

  所谓“千灯之会”,就是用一千盏灯具照亮聚会的场所,诸将夜饮通宵达旦。

  春秋时不提倡夜饮,师旷曾因此责骂过晋悼公,但现在赵武做为大战的胜利者,再加上侯晋的捕鲸活动使得蜡的价格直线下降,并成为一种普通日用品,因而赵武也就无所顾忌了——现在举行夜宴,想必师旷即使复生,也无可指责。

  夜宴所用的灯都是准备运往楚国,并销售给楚国贵族的奢侈品——社会阶层板结的另一种特征就是:平民穷死,他们把所有的一切奉献给贵人,而贵人即使在国破家亡之际,也不忘穷奢极欲地追求奢侈品。这场战争带给晋国的另一个收获是:楚人已彻底畏惧晋人,连带着,贵族们对晋人的生活方式也充满叹服,凡是晋国的奢侈品,甭问价钱,楚国贵族就一个字:买!

  这些销往楚国的灯都是采用与“随侯珠”相同的玻璃工艺,制成的“浑浊玻璃”油灯,这种玻璃不透明,用在灯火上,反而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磨砂玻璃的感觉。而这种玻璃工艺,原本是用来假冒玉器的,所以满地的灯火,给人的感觉就是满地都是宝玉研磨的琉璃灯——当然,春秋时,玻璃比玉还贵。

  举办夜宴的地点是智盈新建的高台。

  智盈从小在赵氏长大,智氏与赵氏关系亲密,因为智娇娇的存在,智盈学了不少赵氏独有的知识,其中也包括赵氏独特的石梁建筑技巧(水泥混凝土建筑),他修建的这座高台充分采用了从赵氏学来的技巧:先借助一座不高的土丘,削平土丘四周,而后依靠土丘的地势砌石为高台。

  赵氏建筑的特点是实用,每一项建筑都有自己的现实用途。这座高台也一样,它既是智氏的屯兵军营,也就是“武城”。同时还是烽火台、哨塔,用于登高瞭望,警戒南方的楚国。

  武城最高处——也就是赵武举行夜宴的亭子的顶部,是烽火台的烽燧,亭子周围、圆形环绕亭子的空心护栏内,隐藏了灌满油脂的环行沟,以及巧妙设置的通风口、燃火口。点燃上面的烽火不需要特别的技术,即使下雨天,也可以轻易用一只火把,点燃环形栏杆内的油脂。而后,空心栏杆内的油脂通过几处特定的燃火孔喷射,形成了类似的火炬效果,而沟渠内部涂抹的陶土,在燃烧产生的高温下,已经形成一种陶瓷结构,以确保油脂常年储存也不外渗。

  月明星稀,二月的春秋下,气候和煦而凉爽。

  环绕高台的灯火一一点燃,整个土丘仿佛一只燃烧的火把,可以在百里之外一目了然——百里之外,守军早已经知道,这火把是为了欢迎得胜而归的元帅,所以他们没有用烽火响应,但也星星点点的点起了几盏灯,用灯语传出信号:

  请收藏:https://m.nepav.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